2014年4月23日 星期三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戲劇學院 2014夏季公演 《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 王嘉明導演專訪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戲劇學院 2014夏季公演
《理查三世和他的停車場》
王嘉明導演專訪
撰稿人:簡姵伽 日期: 2014/04/14

  • Q: 這是王嘉明導演您第二度在北藝大執導學製,請問導演認為「教育劇場」和校外的劇場有何差別?
  • A: 其實我不懂教育劇場是什麼,只能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談。在外面跟在學校裡導戲最大的不同是,學校裡每一位演員都有老師,這件事情比較大的影響是,他們都有一個依賴關係,就是從師生關係衍生出的依賴關係。在這個關係底下,學生看待自己是「學生」,但是如果在外面工作的時候,你就是演員,不論遇到什麼問題就是自己解決,沒有老師。我覺得這件事情,會造成演員在表演方面的阻礙,設計群也是,他們容易會有一個想法是:反正我還是個學生,我什麼都不懂也不成熟,而且有老師會教我。但我認為這個東西會滲透到表演裡面,會發現學生很努力的在「想要變成一位成熟的人」,而且會一直看到這個「努力」。因為劇本裡的角色大部分都是成年人,所以你就會一直看到他們很努力在扮演成熟的人,然後再扮演角色。其實不論年齡的累積,我們都有一樣的貪念、慾望、慌張和幼稚等等,並不會因為年齡累積而改變這些狀態。所以問題就在於,他們無法直接的去面對這些自己的慾望,或是其他的內在狀態,沒有辦法直接詮釋一個角色。
  • 我覺得年輕人做創作就是要敢、要衝、要狠,這個非常重要,絕對沒有經驗夠不夠的問題,就像Robert Wilson或是Pina Bausch,現在回頭看他們年輕時的創作都還是很猛。當「學生」這個身分認同內化之後,這些表演者就會變得很不敢,然後想做乖乖牌的學生,不夠狠,包括連挖掘自己內心表演的慾望也受阻礙。
  • Q: 您在學生時期是否也有這種所謂「學生」身分認同的障礙?
  • A: 沒有,因為我大學不是讀藝術相關科系。我畢業後出來做創作的時候,也沒有老師。我常在想,像冉天豪或是陳建騏,這些非本科系出身的音樂創作者,還有演員魏雋展,他們都展現很大的熱情在創作上,但是本科系畢業的學生呢?那些熱情好像都不見了,我覺得是在學生時期培養出這些壓抑自己的習慣。我認為把「學生」身份內化這件事情是很危險的,尤其是藝術學校的學生。我們太容易在這種師生關係中得到滿足或安全感了,所以我想了很多方法整演員們,讓他們離開安全範圍。
  • 我認為我們在學校裡學到的已知,就是為了要去面對未知,況且未知的世界真的比已知的世界來得大,但奇怪的是,大家好像在學了已知的事物之後,就緊抓著已知不敢放。譬如說生產程序這個事情,對我來說,生產程序影響生產結果,所以創作絕對沒有所謂的標準程序,沒有一定要先有劇本或是先拉走位,生產程序這件事情大家都應該好好思考。就像這一次我故意透露很少關於戲或劇本的事情,後來發現我竟然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做「安撫大家情緒」的工作,告訴大家不要慌張、不要緊張,但是創作本身就是在面對未知,我要如何事先告訴大家戲會長成甚麼樣子。當然我所舉的例子並不是一個二分的事情,只是說我們並不會像觀光團一樣,一開始就訂了一堆行程和目標,然後沿路趕行程,而是應該像背包客一樣,去之前先做很多功課,一邊旅遊一邊尋找旅途中的風景,看我們到底有哪些可以用的素材。
  • Q: 請問導演是否有想要藉由《理查三世》這個劇本跟觀眾表達什麼觀點?或者說,導演為何選擇這個劇本而不是其他莎劇作品?
  • A: 因為機緣。其實我看了很多劇本,包括莎士比亞寫的羅馬時代劇本,一開始就只有確定方向是莎劇,因為對我來說,莎劇在劇場史上真的非常重要。而且大家寫實慣了,都忘記其實這些劇本裡的語言都是設計過的,不論是東方或西方的傳統戲劇,歌劇、戲曲、布袋戲等等,語言都是設計過的,大家都用寫實的名義把這些語言的部分太容易的帶過了,所以我就選了一個刻意、用力一點的莎劇。我也有想過希臘悲劇,但是我覺得莎劇比較亂,我喜歡亂亂的東西,另外一方面就是想要選擇歷史劇的東西,因為對我來說這個世代大家都在往前看,不斷求新,這已經成為一種深植的意識了,所以我才反向的想回去尋找一些歷史的東西。往回看歷史會成為另一種思維模式,它不一定會讓我們看到甚麼,而是思考我們到底踩在哪裡,呼吸什麼空氣,就像我剛剛提到的,不像觀光旅遊團說我要給你什麼意義,而是我們換個思維模式看看,看我們會看到什麼,而且重點是大家會看到什麼,不是我告訴大家你要看到什麼。
  • 後來因為看到理查三世被挖出來的新聞而注意到這個劇本,但是覺得太多人做過《理查三世》了,讓我覺得無聊,之後又因為讀了《時間的女兒》,是一本為理查三世翻案的書,這些種種因素讓我心想說,應該就是它了。我真的很好奇,我到底會做出什麼樣的東西,因為這東西真的很難。而且我也覺得停車場這個題材很有趣,人和車在停車場來來去去,車裡到底坐著什麼人,然後車本身又有分階級,賓士名車或一般車,還有到底是哪一種停車場,這些思考過程很有趣。我覺得這些過程中的選擇都很像在下賭注,當然也不是說全然亂猜、亂選,我一定有已知和未知的東西,而這種已知和未知交織過後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它體現了一種人跟環境的圖像,或是力量。這種不確定性,是我在創作上的一個堅持。

    導演的專訪就到這裡告一段落,為了回應大家的期待,以下為排練照片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