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掏空的隱喻 ── 評《無間賦格》
撰文/郭亮廷
很喜歡談「虛擬」、「擬像」的哲學家布希亞曾說:「現實事件發生的空間,已經變成一個帶著多重折射的超空間,而戰爭的空間則完全變成非歐幾里德式的空間了。」說真的,你看得懂這段話在說什麼嗎?看不懂沒關係,物理學家索卡(Alan
Sokal)說他也看不懂,還寫了《知識的騙局》這本書猛批像布希亞一樣愛賣弄科學術語的一干文人,根本是在玩弄時髦的廢話。很多人好言勸索卡別太認真,畢竟文人筆下的科學不是科學,只是個隱喻。索卡的回應擲地有聲,他反問:
但是這些隱喻的目的何在?畢竟,隱喻是藉著較熟悉的東西來澄清一個陌生的概念,而非相反。難道用時髦的科學術語,只是為了把陳腐的思想粉飾得更深澳一些?
如果索卡今晚就坐在觀眾席看《無間賦格》,我想他會用同樣的話來問這齣戲。
一開始倒還好。男孩在海邊遇見女孩的純愛場景,突然間殺出一群自稱是「中央醫學科技研究院」的醫護人員把女孩綁走,並解釋這女孩關係到一場國家的重大科學實驗:她在一次溺水中意外獲得了一種超能力,能夠取得另一個時空的訊息,那個時空就是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時代的台灣。文藝愛情加科幻推理加奇幻歷險加歷史劇,實在是太有梗了是不是?可惜看下去,眼花撩亂的類型真的做實了索卡的指控,好像「只是為了把陳腐的思想粉飾得更深奧一些」。
就說物理學家最關心的科學吧。我們看到舞台上冰冷的實驗室裡,兩位瘋狂科學家亢奮的滿口專有名詞、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平行宇宙、夢境共享、暗黑能量、特殊相對論。聽不懂其實也無所謂,《阿基拉》三個字讓人霧煞煞,並不妨礙它成為動漫經典。問題是,這些聽起來很炫、意象通常非常飽滿、因此引人遐想那到底是什麼東西的科學術語,是不是真的把故事帶到一個高深術語才能到達的深度?顯然沒有。科學家一直告訴我們,女孩的潛意識裡潛藏著過去的歷史秘密,然後大費周章動用精密儀器可比盜夢偵探,結果呢?結果女孩一邊夢遊一邊唱軍歌。軍歌算什麼祕密呀!沒當過兵也知道軍歌代表威權時代的國家暴力,這已經是集體意識了,何須個人潛意識來解密?
說到暴力,對於「中科院」研究人員的表演詮釋值得商榷,無論是瘋狂的博士和醫師還是醫護人員,都被演得像卡通裡的壞蛋一樣誇張、可笑、風格化。從久遠的《E.T.》到最近的《阿凡達》,科學研究人員各個都像殺手一樣冷酷,為什麼?因為科學象徵著現代國家或跨國企業對人類的宰制。用喜劇表演將科學研究人員丑化,或許可以諷刺好像很理智的科學家實際上有多麼荒謬愚蠢,但是科學所代表的現代暴力,這股貌似文明理性、其實既殘酷又瘋狂的暴力,卻完全感覺不到。感覺不到暴力,用科學實驗轉化白色恐怖這招就成了虛招。除非,這不是導演真正想說的?
導演真正想說什麼,我整齣戲看完還是不太明白,回家翻節目單發現居然有正確答案,導演寫道:「真正的戰場不存在於那些精益求精的毀滅性武器所存在的有形世界,而是隱於無形的集體潛意識當中暴力基因的惡性繁衍」。換句話說,這齣戲非關荒謬的科學實驗,甚至連歷史暴行都是隱喻,隱喻的是人性本惡。難怪,最後男孩發現女孩之所以有那些歷史記憶,是因為被困在一片「意識之海」裡,海裡的惡靈一律穿著緊身的現代舞衣,你不知道他們來自哪塊土地,哪段時期,他們是超越地理歷史限制的,惡的普遍性。我不禁納悶,如果導演對邪惡的存在這般確定,又何必動用高科技、穿越歷史去找呢?科學和歷史的隱喻,難道不會被泛泛的「人性本惡」掏空,而變成空話嗎?
有一點我得聲明,對於用科幻說歷史,我是抱著很高的期待的,畢竟我們對歷史的知識受線上遊戲的影響那麼大,有太多人是玩了三國志才知道《三國志》在幹嘛。那麼,究竟電玩世代所感知的白色恐怖是什麼?網路世界是歷史罪責的終結還是共犯?劇場面對這些問題的玩法肯定很多,但是像「暴力基因」這種一句化打死的生物決定論,也肯定不是最好玩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