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無間賦格》服裝設計——靳萍萍老師專訪

採訪/撰稿:羅諄

「導演充滿了活力!」——萍萍老師說。

        劇本中有些抽象、超乎我們以為的「日常」的場景,卻有幾個寫實、且帶有歷史感的角色。一開始小編就問萍萍老師:如何在服裝上表現劇本裡的潛意識和平行時空概念?
萍萍老師分成三個部分來談:「猶太的七個小孩」、「實驗室」、和「海底世界」

1. 「猶太的七個小孩」
      《猶太的七個小孩》這個劇本在說,猶太人雖然在二戰時被德國人屠殺,他們再回到以色列建國時,遇到巴勒斯坦人的反抗,竟從受虐者變成侵略者,用同樣的方式去對待別人。所以在劇本中不斷地質問著:「你該怎麼跟你的孩子講?」《猶太的七個小孩》原本穿插在戲中,用群眾的方式呈現。雖然之後抽掉了,但它的內在邏輯還是存在,只是轉變成肢體和舞蹈的方式。

2. 「實驗室」
       這個「實驗室」有點像是一部國家機器,試著解釋劇中的女孩發生了甚麼事情。這讓萍萍老師想起《X小姐》——姚一葦老師的劇本,裡面也有類似實驗室的東西,在檢查劇中女孩的腦波等等,象徵著:「用一個社會制式的體系判定這個女孩子的狀態。」
        《無間賦格》裡的實驗室全名為「中央科學研究院醫療科技實驗室」,裡頭有一個「瘋博士」、一個「愛陰私忐醫師」;帶著一些政治隱喻的他們,都在檢視這個代表著外省體系「女孩」的內在定義。因為這個「國家機器」的概念,萍萍老師想要「讓實驗服類似制服」作為符碼。

3. 「海底世界」
        海底世界裡,2Q12、QQ11是海底的亡靈,說的是「1949年」和「白色恐怖」的主題。其中「廖婆」這個角色,其實是在海底待了更久的亡魂,她要對外傳達訊息,所以把「女孩」拉到海底。惠文導演對於肢體是很在行、也很強調的。萍萍老師覺得,這個部份很需要演員們的「衣服」、「動作」、和「內在的意識」互相配合,服裝上嘗試用「書頁拼貼」的方式表現。
         QQ11、2Q12的場景中要用極度抽象,表現手法很強的衣服,並且導演說希望有「海底生物」的感覺,於是萍萍老師想到「光線照不到的深海裡,有些生物會有螢光」的概念,考慮採用在亡魂們的服裝上。
        萍萍老師說:「用歷史的許多扉頁,去看歷史的那一點,會發現很多共通和對應。」所以就把很多歷史的圖形和原住民的臉孔,貼在海底亡靈的衣服上,但如何在這麼大的舞台上,讓這些符碼和圖騰浮出來?這其中可是暗藏玄機!就讓大家一起進劇場來一探究竟吧!


Q:小編問起萍萍老師和助理合作的經驗?因為小編覺得創作是一件很孤獨的事,需要非常在自己裡面,才能找到靈感。
 A:「Yes! Yes and No!」。這是一個學校,有很多學生要學習。很多時候,設計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也有很多實驗要進行。於是便一邊處理自己的問題、一邊讓大家參與。而且萍萍老師覺得和助理一起討論劇本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視點。大家一起來「do something together」,讓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去develop,讓大家都有貢獻。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在觀察每個助理,從中可以看到這些助理的個性、長處,以及適合做什麼類型的東西。

Q:這次的材料很特別,要如何表現出「透明」和「不透明」?
A:不透明的材質,是選用有彈性的棉質,穿在群眾的身上,因為不想用平常舞蹈表演常用的「萊卡」料子。並且考量染色技術。還有更重要,這齣戲都在講「人」,所以不想看起來有化纖、化學質料的東西,選擇了自然纖維的「棉」,因為它對身體的包覆性是比較好的,在動的時候,也比較能夠凸顯線條;也比較可以藏拙,畢竟學生演員的身體線條還是和專業舞者不同。

而透明的部分,是用的是「網」的質料。如果沒有經過上色或疊印的話,就能夠直接看穿。加上「移位」和「夜光」的效果,網狀的部分到了海底就能夠變成透明了!

總結起來,
第一,在海底的時候,服裝上要去嘗試許多光感的東西。
第二,萍萍老師所謂的「移位」,就是因為用較寬的布幅、或較輕的布料,當身體移動時,可以使衣服展開,好像衣服沒有跟上身體一樣。萍萍老師是希望做成背心,效果像是便利貼紙貼在肩膀上,所以布邊是站起來的,好像你可以把它撕掉。加上較大的布幅份量,演員在跑或動的時候,衣服跟身體是「半脫離」的感覺。

在服裝上有一些「內在符碼」。不能做到太明顯,但還是要有暗示性。

萍萍老師說:「我始終覺得人就是人,比如說劇中的『男孩』,本來是沒有要特別做甚麼,可是最後買的帽T是藍色的、背包可能會給綠的。不會那麼明顯,卻也看得出別有意義。」

萍萍老師覺得導演的文采是豐沛的、思想是跳動的。但是「內在的語言」的確可以有很多,可是運用到視覺上的時候,就必須做選擇。衣服到底如何完成,能夠達到導演的期待、要支撐演出的視景、又照顧演員不要受傷?大家一起進劇場來看看這些理想和挑戰的成果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