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日 星期一

大家安靜不安靜,喜劇?鬧劇?

大家安靜不安靜,喜劇?鬧劇?      

                                      103-01報導評論組同學/周冠婷

  這個劇本的走向是一齣鬧劇,喜劇風格強烈,利用許多錯位等等的方式製造時機巧合以發生笑果。總共有三幕(第一幕:排練,第二幕:後台情況,第三幕:正式演出場),劇本故事圍繞在當時1980年代的英國,政府收稅一直是人民的問題,而位階較高的人反而逃漏稅更為嚴重,所以如果仔細理解故事背景,這齣戲應當帶有強烈的嘲諷還有藉由引人發笑的方式讓人深思,但這也只是劇本與當時的關係,換了時空,換了地點,也許又有不同的詮釋。

  這齣戲說實在的沒有過多的導演手法,因為劇本走向已經很明確非常寫實而且喜劇方向也很確定,而照著劇本走也是這齣戲中戲的理想狀態,因此明顯的主要是演員是否符合導演所想要的角色設定姿態。所謂的喜劇,簡而言之就是可以使觀眾發笑,這是他們的目的,但是讓我存疑的是,當初劇本所帶有對於社會的批判性當這一切笑料百出的事件發生後,還能保留嗎?還是只是一齣鬧劇?導演曾表示,她做這齣戲就是跟劇本抬頭一樣:當一切都讓你覺得很混亂的時候,來一盤正宗的沙丁魚吧!意思是,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她做這齣戲不為了甚麼,就是大家來這裡看一看,笑一笑放鬆一下吧!出發點很好,沒有人說做一齣戲一定要有什麼思考意義,或者哲理去思索,但是我覺得如果可以令人發笑後,也可以帶一些東西走,離開劇場後依然保有這齣戲存在的意義會不會也不錯呢?我覺得導演並不是一味地只是希望我們看著發笑,因為他的確把一些社會批判的元素帶進來。例如在第一幕中年齡差距很大的寶寶姐與Garry是一對情侶,在以前的觀點可能會對於這種年齡差距大的情侶投以異樣的眼光,算是一種歧視之一。或者飾演莫莫(莫心惠)的演員,在戲中戲是飾演在稅政事務所上班的維琪,而她的父親居然是個小偷,在這個大家都在逃離稅收的場景中,的確有諷刺的效果。

  說到所謂的喜劇手法,這齣戲的確是以許多巧合的技術點達到它要的效果,其中的人物關係,Garry 和寶寶姐是男女朋友關係,可是因為一些吃醋的理由,發現寶寶姐會去和梁家恩哭訴,而互相有肢體碰觸等等,開始一場報復行動。就在戲裡戲外,形成一種機械式的行動,例如寶寶姐會因為為了掩飾家中另有其人而去模仿那些奇怪聲音的發生原因,形成一種搞笑性的狀態,可是我們笑是因為角色本身是很認真在解決問題的 ; 另外,角色梁家恩只要聽見血或者暴力這兩個字眼就會流鼻血等等,都是一種重複的,僵化的行動。你可以發現這裡面的人物都比較扁平,意思是讓觀眾主要關注在他們的外在表現上,而不會對角色本身產生同情,所以你才會因為他們的滑稽效果而發笑。現在我所要討論的部分就是,我在看這些行為時,我知道他應該要是好笑的,他應該要是讓我發笑的,但是是否過於著重在技巧的宣洩而導致我覺得一點都不想笑?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演員奮力的在台上試著讓我笑出來,沒錯,我使用的是 『奮力』這個字眼,因為演到最後我幾乎可以感覺到演員的體力被逼到極限,所有的台詞也丟得很用力,演員在角色邊緣游走,因為幾乎可以感覺得出來是演員本身在奮力的說那些台詞以及耍寶。對於這樣子的狀況,我覺得不是說他們這些喜劇手法有問題,而是執行上面可能導致演員並沒有去執行所謂戲中戲角色與戲外角色的差別。整齣戲節奏明快,技巧點也正確,可是給我一種過於刻意要去使人發笑的感覺,這點讓我發現後我就會很抽離,我無法被它控制,進而無法使我發笑。
  
  有兩個點是我想要特別提出來說的,第一是戲中的導演,他自稱自己是上帝,而在一齣戲中的確一個導演是在黑暗中創造光明的人,他是讓一齣戲無中生有的領導。但是可以發現他並沒有辦法擔任他口中的上帝。上帝應該是可以呼風喚雨,要光有光的人,可是即便是在首演前一晚,戲都還未排完,甚至因為導演自己與演員默默,導助敏敏的情感糾葛,形成導火線為之後的劇情製造混亂,最明顯的就是第三幕正式演出場的時候,導演拼命的救場而自身其中,卻發現越弄越糟,和他口中的上帝形象明顯的有極大的落差。第二個是常叔這個角色,他是一個重聽,愛喝酒的老人,可是可以發現當他在演戲的時候,他是靈敏的,還可以跟導演說他覺得可以早些出場去彌補出場前的空拍。他是唯一一個演員做到把戲中戲角色與戲外角色做出區分的演員,他的身體很明顯的是一個老人,但是他並沒有故意去創造一般刻板印象中老人一定要彎腰駝背的樣子,反而創造出一個色色的,行動微緩,聲音很有特色的形象。


  說到整齣戲的節奏,我覺得對我來說都太過於工整,你可以發現這齣戲的確是亂的,但是亂中卻一直都照著一種秩序在走,而這個秩序感在走了一幕兩幕到第三幕的時候,我就會覺得疲乏了。第二幕的地方因為是舞台後方,因此可以看到許多事情同時發生,而產生一種沒有焦點的感覺,也因為如此,可能有重要的巧合點發生的時候,觀眾會因為沒有看到而跟不上。到了第三幕,因為人物關係的轉換,而有新的劇情產生,這是有趣的。因為當一群人因為突發狀況而必須當機立斷救場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內心糾結的過程,還有原因,這就是吸引人的地方。最讓我喜愛的反而不是戲的內容,是中場換台的時候。他們刻意使觀眾看到整個翻台的過程,而我認為這是最能顯現劇場那份真實的狀態,可以使觀眾看到一個這麼大的台如何去做這麼大的改變,那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雖然這齣戲沒有太對上我的胃口,但是我想對於一些觀眾而言,的確帶給他們許多歡笑,因此我不會否認這齣戲的價值,但是我想若在那些可以改正的地方多加著墨,也許會迸發出更棒的演出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