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然後呢?--- <911> 911>和 <死亡與少女>
19931008 林念頻
發生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歷史、地理背景的<911>911>和<死亡與少女>,有著一個鮮少人知的共通點,那就是他們在歷史上都有慘烈的9月11日。
劇作家Michel Vinaver的<911>911>,內容源自21世紀美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在2001年9月11日這天,4架被脅持的民航機分別撞擊美國雙子星大樓、五角大廈及自行墜毀,除了造成雙子星大樓倒塌,五角大廈部分毀壞,3000人因此罹難,更引起社會緊張、世界輿論、與美國政府一連串對內對外的反恐措施。Michel Vinaver集結各大報章雜誌對911的報導及引用言論,擷取受害者、加害者、領導人物的言詞,經由他最擅長的複調方式書寫,透過重新並置、交錯,使911攻擊事件在劇中形成一個全新的風貌,試圖藉由給與觀看者一定的距離,完成最少預設立場的911事件。
劇作家Ariel Dorfman的<死亡與少女>,由舒伯特弦樂四重奏<死亡少女>發想的題材,背景是1990年代的智利。1973年,智利發生一場軍事政變,政變推翻了剛上任三年的民選總統,從此,智利的政治從短暫的民主進入到長達17年的恐怖政治,直到1990年才結束。<死亡與少女>中的Paulina正是在恐怖時期受到政治迫害的受害者,在剛歷經完恐怖政治邁向民主的時刻,先生成為總統信任的調查委員會一員,而她卻在這個時候發現當時對她施暴的醫生,並要求先生一起對醫生進行審判……。
不論是發生在美國的恐怖攻擊還是智利所經歷的軍事政變,可以確定的是,不論是合法的利用律法,合理化收回美國憲法的基本人權與自由,還是非法鎮壓,暗中消滅內部反對勢力,人們都在走向更為極權的社會。然而在知道之後,我們是否該問「然後呢?」,在這之後,我們到底領會了什麼?
從<911>911>談起,導演發展出一些有趣的形式,用簡單的方式傳達出畫面與意念,像是一開始白紗的使用,藉由輕觸白紗的顫動談劫機,歌隊機械化的肢體呈現雙子星大樓中的繁忙,紅色背光打出歌隊在建築物中的剪影呈現雙子星大樓內部的悶燒,只可惜最後沒能發展成完整的風格。加上導演對於劇本的切割方式反而令線條不明顯,破壞了劇本本身文字築構而成的起伏,造成看戲的過程容易失焦,觀眾無法感受到更大的、整體的內涵,於是看見了結構卻看不見建築物。關於導演詮釋則是時而過於感性,過多受害者的眼淚,拉近了和觀眾的距離,卻也令人更難感受劇本的原意,最後雖有對於布希與賓拉登的嘲諷,但因流暢度不足,略感突兀,而整體距離的拿捏不夠精準,剝奪了觀眾在文字之間思考的空間。在表演的部分,由於劇本的語言選擇很中性,以肢體呈現感覺的部分很能成立,但是一不小心,演員的動機沒跟上,就會看見空有動作而沒賦予質感的生硬,而其實過程中,常常不明白演員的情緒從何而來,因為情緒並沒有出現在文字中,也沒有看到演員以肢體的張力做為輔助,造成不夠真實會出現破綻,夠真實也會納悶演員的選擇。對於戲中占極大比例的音樂,吸引人、也有一定的渲染力,但跟舞台上同時進行時會顯得失衡,音樂和戲的氛圍、節奏可以結合得更好些。而<911>911>最後一段幸存者的言論是我認為特別重要的,不僅僅因為最後這段話的敘述及情緒別於其他生還者,乃因觀看<911>911>的我們不也同為12年前的倖存者之一?這段話,點出我們的存在,更是要提醒我們或是迫使我們思考及選擇「然後呢?」,但導演的處理使得我們在前面的段落就迷失了方向,所以最後這段話看似在劇本之外,並沒有發揮該有的效果。
另一個製作<死亡與少女>,導演企圖挑戰寫實中的非寫實界線,除了刻意模糊了舞台上的時間及空間,並將Paulina和Roberto各由兩個演員扮演,一個在現實中的說話,一個在虛幻中發聲,但導演所分配的虛幻角色並沒有在其中傳達更多的資訊,使得每一次的登場都有點莫名、不知所以,對於故事的氛圍及節奏並沒有太多實質的幫助。此外,舞台很空,除了及左下舞台有一個大石塊上的欄杆示意為陽台、右上舞台的大樓梯和樓梯前方的餐桌椅,台上幾乎沒有東西,空間的比例和格局怪異,右舞台的翼幕上方是廚房下方是寢室,樓梯下來的上舞台門通往客房,櫃子則鑲在牆上,以按壓的方式打開,以一種過分時尚的形式出現。如果說,以上導演的選擇是為了幫助觀眾更專注於事件,那我只能說我適應好一陣子,選擇忽略舞台上種種的不甚合理,才開始跟隨事件的發展及判斷。關於<死亡與少女>中事件在對社會不信任、對律法不信任、對親密愛人的不信任的基礎上進行,但是在戲中我們無法從劇中人物的設定感受到這點,三個主要角色在定上都偏向單一,進而影響角色的走向。戲中,Paulina無時無刻以一個過於脆弱、易碎的受害者姿態出現,造成某些充滿優越感的坐在Roberto身上的段落,顯得不合邏輯,更使得觀眾朝向Paulina的精神狀況有問題去解釋。她的先生雖然身為律師,相信法律,相較Paulina已在社會的遊戲規則之內,但看起來軟弱、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像是曾為地下反對份子的首領之一。Roberto也是一直處在受害者的狀態之中。場上衝突、緊張的氛圍一直沒能被成功的建立,除了角色的設定影響了情節的走向,舞台太空,演員看起來太小,沒有造成觀眾的壓迫感,再來就是演員的表演,過程中綑綁的使用及槍支的使用上都看似太安全了,建立不出恐懼的氛圍,加上演員有太多無法辨識動機的走位,因此削弱了戲的衝突,也削弱了觀者的專注力。
恐怖行動是超越時間、空間的活動,它們是社會運行的過程中所具現的產物之一,是人們將思想付諸於現實的方法之一,但是到底要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才願意檢視我們的思想、檢視我們所處的社會呢? <911>911>和<死亡與少女>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討論這樣的社會與人性。所以,身為幸存者,我們應該以何種姿態重新面對生命及社會? 又該如何選擇? 身為被害者,我們應該帶著什麼樣的情緒繼續生活? 又該如何結束傷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