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張家甄
16
MAR 2013
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各大報紙紛紛把這起事件列為頭條新聞,大幅報導。當時媒體的立場為何,大抵可以從新聞頭條看出端倪。有鑑於《911》的劇文有多達95% 取材自新聞的標題,以下暫且來瀏覽一下事發後的報紙頭條吧。
法國頭條新聞
《世界報》:「如今我們都成了美國人」(2001年9月13日)
《費加洛報》:「一場新戰爭」(2001年9月12日)
法國《世界報》(Le Monde)編輯高洛巴尼(Jean-Marie
Colombani)以「如今我們全都成了美國人」作為頭條標題,為文回顧美國自二戰後的角色定位,評論九一一事件對於國際政治及外交政策的影響,爬梳九一一的歷史意義。高洛巴尼直言,面對這個悲劇性的時刻,除了第一時間在腦中閃過的念頭──「如今我們都成了美國人」──他再也找不到任何字句可以形容當日的震驚。他認為2001年9月11日昭示著自柏林圍牆倒下之後(1989年11月9日)的世界願景,以及中東和平進程的全盤破滅。九一一事件的主事者運用強大的科技和嫻熟的戰鬥攻略,襲擊象徵美國國力的標的物:曼哈頓的世貿中心(象徵美國的經濟力量)、五角大廈(美國軍事的樞紐)。由此看來,這起殘暴的攻擊事實上隱含政治的邏輯,主事者以絕望之名,釋出強烈的恨意和暴力昭告天下,他們對於美國反對「美帝主義」的立場。然而,長遠來看,事件勢必將導向雙方的攻防戰,及其「盟友」表態。這也迫使各國元首不得不出面接招,思考如何不陷入「以暴制暴」的思維,才能避免情勢繼續擴大,不讓好戰分子得逞。
《費加洛報》(Le Figaro)則以「新戰爭」這個標題報導九一一事件的事發經過,臚列各國元首在事發之後的回應:「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認為九一一事件猶如「難以置信的襲擊」;俄羅斯總理普廷則用「可怕的悲劇」一詞來形容;法國總統席哈克譴責這起冷血的事件,並向美國保證法國國民的全力支持;以色列總理夏隆表示,這是一場人道對抗兇殘無道的戰爭,「標記了反抗國際恐怖主義的轉捩點」。
美國頭條新聞
《紐約時報》:「美國遭受攻擊」(2001年9月12日)
《芝加哥論壇報》:「我國目睹邪惡」(2001年9月12日)
《紐時》頭版。圖片來源:www.doobybrain.com
《紐約時報》(The New Yrok Times)的頭條報導,除了簡述九一一事件的事發經過,以及生還者和現場目擊者的訪談。文中也提及這起事件無疑是布希總統任內最重大的危機,布希總統指出:「這起大規模謀殺的攻擊行動,目的是要讓美國陷入慌亂、有所退縮,但是他們失敗了」。布希總統態度強硬,誓言將歹徒繩之以法:「美國將追捕與這起邪惡、卑劣的恐怖行動相關的人士」,絕不會放過這些恐怖分子,也不會寬貸窩藏這些恐怖分子的國家。文末則針對主事者何以選擇在9月11日這一天發動恐怖攻擊、劫機者究竟是怎麼通過飛航安檢的程序,掌控了這4架飛機,等謎團提出討論。而這些問題暫時都還無解,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發生在世貿中心的慘重傷亡,將會像珍珠港事變和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一樣,成為美國歷史無法抹滅的悲慟記憶。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引述布希總統的公開宣言:「恐怖分子雖然成功地擊中了象徵美國經濟及武力的標的,卻粉碎不了美國的國家精神。美國絕不會讓這些恐怖分子逃得過正義的制裁」,說明布希總統的談話撫慰了受到驚嚇的美國人民。除此之外,當日的頭版新聞還以「紐約的摩天大樓倒了,濃煙從五角大廈湧現,美國白宮秘密撤離」的字句描述這起事件,甚至把事發過程比擬為B級電影和政治驚悚片的情節,在真實生活上演。文中直言:如今,美國從無敵變成脆弱的國家。這起事件動搖了美國自二戰之後的不敗地位,使美國人民不由得聯想到珍珠港事變、甘迺迪總統遇刺以及奧克拉荷馬市爆炸案。然而,
九一一事件的後作力比起過往的歷史大事都要來得直接、強大、滲透力驚人。這起事件粉碎了美國無敵的幻象,而無遠弗屆的媒體報導則讓不在現場的美國人民也同時目睹災難的衝擊,感受到強烈的創傷。
世貿大樓的災難現場。圖片來源: mishalov.com
其他精選標題
英國《泰晤士報》:「上午10:02,2001年9月11日。」
《每日郵報》:「戰爭在美國開打。」
《衛報》:「戰爭宣告。」
《鏡報》:「世界大戰。」
《太陽報》:「我們哀悼。」
加拿大《責任報》:「擊中心臟。」
澳洲《每日郵報》:「世界驚懼。」
《澳大利亞人報》:「恐怖戰爭。」
《雪梨早報》:「恐怖戰爭在美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