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我們和他們》演員專訪


 

撰稿 / 鄧旭倫
演員 / 鄭一慧、李南煖
潘韋勳、陳以恩、張庭瑋


問及演員對牆的想法,他們認為是一種保護的象徵,是隱私權,賦予安定的感覺。而牆兩邊的人拓建自己的家園,生活漸趨穩定,卻不能安穩地待在自己建造的世界裡生活,欲求向外拓展視野,於是各種問題產生,演員覺得這是人類的弊病:「慾望」。

鄭一慧:「安於現狀之後會思考到別的東西,會追尋思考背後的答案,緊接著遇到更多的問題,以此不斷循環。」

潘韋勳:「這個劇本是長時間被敘述的事情。」是一個民主被簡化的過程。

李南煖:「劇本說的東西無時無刻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劇本把它變成一種公式或簡化了。」劇本內容影響表演型態,多數演員對於風格化的表演覺得新鮮,有許多嘗試的空間。

張庭瑋:「風格化可以凸顯角色,清楚地讓觀眾讀出群體中有什麼樣的人會發生什麼樣的事。」然而,風格化很重視節奏,表演上會著重技巧,張庭瑋與潘韋勳認為在風格化的表演,最重要的是達到技巧與內在的平衡,找到技巧與情感之間的關係。

而提到表演,每一個人對自我的要求不同,面對的問題也不一:

陳以恩:「第一次演全本風格化的劇本,是一個嘗試跟挑戰,也意味著困難和挫折。在表演時感官變得不寫實,時間感也不一樣了,風格化表演重要的還是要有清楚的寫實底蘊。」於此才能拉出角色的線條,在扮演角色的過程中紋理分明。

李南煖:「表演上比較缺乏清楚的語言表達,在這齣戲裡只有十六句台詞,要如何讓觀眾知道你在幹嘛,做到動作卻不搶到主角的戲。」她希望鍛鍊到聲音加強肢體,把每句台詞講清楚,並讓觀眾清楚知道她在台上流動的意義。

和其他演牆兩邊的人不同,鄭一慧扮演記錄員,對於這個角色,她說:「記錄員表演難在要讓觀眾看到她對於事件的體悟,要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式傳達訊息。」她覺得,如果記錄員生活在我們的世界中,一定要想盡辦法和他成為最好的朋友,這樣他才願意把想法告訴她。因為記錄員較為理性,在劇本裡著重分析。

最後問演員們有什麼特別想說的話:

張庭瑋:「這個戲有點像教育劇,但希望觀眾不要這樣認為,輕鬆來看戲。」

潘韋勳:「希望不後悔與盡興。」

鄭一慧:「透過這個畢製做一個小小的英雄。」因為這個角色大多時間在說話,鄭一慧是一個樂於分享的人,腦袋裡有很多想法,這個角色剛好和她有相同之處。

李南煖:「過程很繁複,從討論到開排,卡關,順過,遇到很多狀況,各個面向都有體會到。大家辛苦了。」

陳以恩希望到時候站在台上的自己:「很開心,很驕傲,覺得這一切都值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