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打開小鎮的鑰匙──音樂 ‧ 《我們的小鎮》音樂設計/周莉婷專訪


/朱俊憲

在今年北藝大夏季公演《我們的小鎮》中擔任音樂設計的周莉婷,畢業於北藝大音樂所,除畢業製作歌劇《第七封印》(2012)外,周莉婷第一部實際參與的戲劇演出是2007戲劇學院秋季公演《吶喊竇娥》,並擔任現場樂手;這些年陸續參與戲劇學院的公演,包含去年的《大家安靜》(2014)。

還記得懷爾德原著《小鎮》中,家庭主婦媽媽們晚飯後的社團活動──唱詩班嗎?劇中的音樂,劇中的聲音,以及營造整體情境的音樂,交織成這齣《我們的小鎮》的聽覺。這齣戲的音樂設計特別重要,因此趕在公演之前為大家訪問到周莉婷的親身說法。

Q:音樂在這次演出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A:音樂通常是一個多面角色。需要呈現劇本所出現的各種聲音/音樂,需要表達抽象的角色的內心世界或是情境氛圍,有時又需要當串場、當轉場、當回憶當年的說書人,又有時需要帶出劇中的背景,當有畫面的處理或是大量的肢體段落,音樂更是其中的引導的主軸。說起來,它(編按:音樂)身兼許多角色,其實一直都是很忙的。這次我們的小鎮幾乎都用到了呢。
如果具體的說,這次音樂總共分成音樂、聲音、劇情中的音樂這三大類。現場樂手都參與這三類的演奏,比較特別的地方是,演員這次也參與了許多音樂與聲音的部分。他們發展了許多劇中場景聲音的描繪,又身兼唱詩班,也為此找了聲樂指導,花了些時間練了發聲與合唱,應該可以好好期待一下。

Q:對於這次音樂的創作是由甚麼樣的方式進行?

A:這次的音樂,與以往的製作都是個人創作的方式不同,是採用共同發展的方式進行,樂手們雖然都有音樂基礎,但也不是像以往我比較常接觸的,都是有音樂專業背景出生的樂手們,對我而言也是一個蠻有挑戰的新體驗。尤其樂團全體合奏的部分,是需要彼此配合的,每個樂手們除了要找到自己所擅長的部分,聽的同時還要創造出聲音,將音樂、節奏組織起來,需要協調而不雜亂,是我覺得是蠻困難的部分。或許從文字中,有點難去體會這其中困難的部分,但音樂即興對一個有古典背景出生的人都不是件特別簡單的事,它(編按:音樂)無形而且有前後文,且又互相配合,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跟培養,才能達到一個協調的。所以在創作之前我會希望他們學會怎麼聽。請他們各自找尋各個段落適合小鎮的歌曲,也是透過每個人對音樂對劇本的感受,互相了解各自對音樂的觀感跟特性。

   樂手們每週有跟排的時間、與樂手自己固定工作的兩個部分。很多劇中使用到的音樂,都是他們自己在排練場,在不斷的觀察跟嘗試中,透過跟戲排練,摸索出來的。然後在樂手自己工作的時段裡,我再做音樂的進一步組織、發展與修正。所以與其說這次是音樂設計,音樂指導說不定會更適切。很多聲音的產生是我一開始想像不到的,也使用很多有趣的素材跟道具,在他們能力所及的範圍作了多方面的嘗試,與很多一開始想像不到的可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用心跟潛力,玩出了符合小鎮的音樂,我想這應該就是集體創作的樂趣與魅力。
    
Q:想藉由這次音樂對觀眾傳達甚麼?

A:這次我們的小鎮裡的音樂,中心思想是比較希望觀眾可以好好感受音樂所營造出來的小鎮。如同上述所提到的,做了很多不同面向的表達,在音樂裡我們也很內化的藏了劇本裡所提到的中心思想,用了很多象徵符號來襯托與闡述,所以還請多多支持我們卡爾雷特大樂隊(小鎮的音樂團隊名)


記者小結:如果說導演是一齣戲的大腦,演員是四肢,那我想音樂可以說是一齣戲的靈魂。訪問後才知道音樂原來在戲中還有分成三類,音樂、聲音、劇中音樂,平常或許我們總會聽過就忽略了,但其實音樂真的幫助了我們更進一步的貼近劇情。但周莉婷身為一個如此優秀的音樂設計也是十分謙虛,她表示在這次演出中與其說是音樂設計,音樂指導說不定會更適切。因為很多聲音的產生是他原本意想不到的,所以,在看戲中我們不妨多留意一下這些新的樂手們無窮的潛力與想像力。另外,拿劇中音樂來作說明,我們聽過後總會以為就只是音樂,但正因為有了劇中音樂的存在,也讓我們知道了劇中的真實部分,就像標題說的,這些音樂同時也建立出了小鎮,演員使用的聲音表演,甚至是輔助劇情的音樂,這些都是幫助觀眾走進小鎮的鑰匙,當我們握有這些鑰匙時,要不要走進小鎮的選擇權就在各位觀眾的手裡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