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不顧一切的堅持——捍衛信念的特列夫


演員專訪 吳言凜 飾 特列夫
採訪/撰文 李孟寰
        特列夫可以說是《海鷗》一劇中相當矛盾、掙扎的角色。對於創作的執著,他有著不顧一切的堅持。對於愛情,他也從未動搖。「對於特列夫這個角色,我有很多佩服的地方,其中一項就是他的專情和深情。」吳言凜說,他覺得現代人的愛情都太快速了,而特列夫能夠一輩子就這麼愛一個女生,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另一項令人佩服的是,對於自己的思想和信念,特列夫能夠十分的堅定、不會輕易的被打擊,也不曾屈服。「我並不像他一樣那麼有定見,我比較容易被說服。」

但也因為如此,吳言凜表示,對於生命,他抱持著比較隨遇而安的態度,這條路走不通,換另一條路也行!「如果我是特列夫,我一定不會自殺。」信仰基督教的他說,上帝給每一個人的重量,是不會超過他能負荷的程度。他相信特列夫一定經驗過了很多生命的痛苦、孤獨,在第一幕中他才能夠寫出那樣的劇本。儘管如此,這個世上還有很多值得留念的事物,「如果是我,我還是會努力去突破,即使有可能一輩子就這樣,但是對我來說,快樂很重要。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悲觀的時候,但是保持樂觀才有出路。」吳言凜說。

不過特列夫的悲觀性格並不一定是他的錯。吳言凜覺得,特列夫是一個生錯環境、生錯時代的人。他已經看出了當時戲劇的弊病,但是這樣走在時代前端的想法很難被大眾接受。而沒有親情、沒有金錢,也在在讓特列夫感受到生命的不美好。他的封閉、抑鬱,是時代給他的。

小記者:你覺得你的生活周遭有沒有類似特列夫這樣的人呢?
吳言凜:要舉例的話,我覺得陳明才(註:紀錄片《我的綠島》導演)對創作的執著算是很像特列夫的人。

參與演出,和單純看契訶夫劇本的感覺很不一樣。「我覺得契訶夫是一個非常關心生活的人,」吳言凜說,「大一第一次看契訶夫寫的劇本,覺得:『什麼啊?怎麼一直在講話!』但重新看一遍,發現契訶夫所寫的劇本是有靈魂的。」他說,一開始很想演特里果林,覺得他是一個很帥的角色。但多讀了幾次發現,真正帥的,其實是特列夫。特列夫說話誠懇,對於不被認同的激烈反抗,吳言凜說他很能理解。特列夫的挑戰,是要讓人看到你如何將那些生命經驗演繹出來。

「雖然聽起來很老套,」吳言凜說,「但我還是得說,我覺得是特列夫選擇了我。(大笑)

關於伊琳娜—這大概是主修表演的女生都想要征服的角色吧!



【演員專訪】——鄔曉萱 飾 伊琳娜
                                                                                                   採訪/撰文 李孟寰

        這一次訪問的演員,是飾演伊琳娜的鄔曉萱。關於伊琳娜,「這大概是一個主修表演的女生都想要征服的角色吧!」鄔曉萱這樣說著。關於在《海鷗》中伊琳娜是否是一個推動者,或是有沒有影響了他人?鄔曉萱說,契訶夫的劇本其實是環環相扣的,而生活即是如此,每一個人都影響了另一個人,每一個人也都被別人影響。沒錯,伊琳娜在這群人當中的確是一股很強的力量,但所發生的事情,也是因為其他人所做的、所想的相互連結而產生的。

小記者:妳最不能認同伊琳娜哪一個部分,妳要怎麼和她共處呢?

鄔曉萱:我最不能理解的是,雖然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如此吝嗇、對錢很敏感的人,但是身為家人,當兒子、哥哥向她要錢時,她依然能斷然地拒絕。那並不是因為她不愛她的家人,她的矛盾是:「雖然她也想幫助他們,但是對她而言,這些錢就是她要留給自己的,她需要讓自己享樂,她沒有辦法捨棄,她是那樣地看重自己。」雖然我很難想像會有這樣的人,但試著去理解她,就會慢慢靠近。

小記者:妳覺得,處理伊琳娜這個角色最大的困難在哪裡?

鄔曉萱:處處是困難!首先,伊琳娜這個角色和我相差很多,並不是說完全沒有共通點,但諸如伊琳娜是一個主流人物、被大家捧著,沒有人覺得她是不對的……,這些都不是我。同時,伊琳娜也有一種政治正確的傾向,儘管我並不是完全的反社會、不是伊琳娜口中的「頹廢派」,但可以確定的是,我不是那麼認同「政治正確」。還有一點,伊琳娜是一個非常女性化的角色,她的舉手投足、言談都是「非常女人」的,她不介意展現自己很女人的一面,她很有自信及魅力。而我恰恰相反,我比較率性,有些時候對於「成為女人」我是抗拒的,不太想要長大,進入那樣的世界,希望可以停留在小時候,甚至是希望停留在一個小男生的感覺。

小記者:妳覺得妳有跟她相似的地方嗎?
鄔曉萱:大概就是很任性和脾氣不好吧!

小記者:在排戲的過程中,妳覺得最大的進步是?

鄔曉萱:從一開始對這個角色的不明究理,到後來去理解,從沒有認同卻想了解她想要什麼,逐漸可以不去批判地去演這個角色,漸漸地朝這個角色靠近。

小記者:妳覺得伊琳娜待人處世是誠懇的嗎?

鄔曉萱:其實,伊琳娜也是有很多優點的,她是一個八面玲瓏的女人,她很世故、很會做人,知道要怎麼抓住男人的心,這些也都是我不會的,但是在排演的過程中,我試圖靠近,當她在稱讚妮娜時,我相信她也是真心的喜歡妮娜,才會說出那些讚美的話語,只不過,或許她已經習慣用設計好的模式來待人處事,即便是扮演,她也演得很真,或許她所說的話,和她心裡想的事情並不完全一致,所以讓人感覺不是那麼誠懇。

「而我想,伊琳娜是一個,很認真地追逐成為一個演員的人。」鄔曉萱說。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演員專訪--陳昭瑞(妮娜)

訪問/撰文 李孟寰

演員是很脆弱的,需要無比的勇氣才能撐下去。而妮娜相信很多,很相信。

這是這一次飾演妮娜的演員—陳昭瑞對這個角色的感覺。她說,第一次接觸到契夫的劇本,是大二朱宏章老師的表演課。當時演出妮娜這一個角色時,其實是抓不太到感覺的。而當她看到其他人呈現《海鷗》第四幕中的妮娜時,她發現妮娜所講出的台詞,是所有演員心中的恐懼。在她的心目中,妮娜是勇敢的象徵。因為她是劇中唯一一個經過世俗的挫折,而仍然相信自己的人。
  
  陳昭瑞覺得,妮娜在《海鷗》中的狀態不像阿爾卡吉娜無時無刻都在「演」的狀態。反之,妮娜比較像是在追尋,而這個追尋的過程是很需要被看到的。在第一幕中妮娜有一段相當長的獨白,陳昭瑞說,剛開始時會想要用這五年來所學的認知去處理這一段獨白。但事實上,當時的妮娜應是稚嫩、熱情的。她所講出的話,是用力地以生命去搏鬥,而非經過長時間訓練所呈現的獨白技巧。陳昭瑞自言,她回想起高中話劇社第一次的演出,是一種很興奮的情緒,她覺得應該就是這樣,感覺,像白紙一樣,是很原始、純粹的。

然而,這種很天真、單純的本質,也是對她而言非常困難的一部份。因為現實中所遭遇的事情,會讓自己逐漸壓抑像小女孩的那一部份,當今天要把這些再挖掘出來時,心裡會有很大的衝突與矛盾。她說:「但是小女孩在心中的那一部份是不能被拿掉的,她應該被溫柔、小心的保存下來。」另外,她也覺得天真和純粹是不能被「演」的,因為當你「演」時,那就不純粹了。

小記者:「那麼妳覺得妮娜和妳的生命經驗有什麼相連結的地方呢?」

昭瑞:「妮娜的某部份其實和我非常靠近,妮娜的天真、曾經編織過的夢想,都是我也曾有過的。但由於我是一個想得很多的人,因此也離妮娜的單純很遠。不過我感到很幸運的是,最近一陣子有機會去學校以外的地方工作,很多時候,在學校所受的訓練都必須全部拿掉重新來過,這樣的挫折感,或許跟妮娜後來到外地演戲時的感覺很像吧!」
她也覺得,能在第四幕時,說著這樣的台詞,把演員的恐懼給說出來,是一件很棒的事。

對於妮娜和特里果林、特列夫之間的關係,陳昭瑞說,她覺得妮娜的勇敢也包含在愛特列夫這部份裡。妮娜是真心的愛特列夫,但於此同時,她也是最清楚特列夫的缺點、盲點的人。而特里果林所帶給妮娜的,並不單單是他這個人本身而已,特里果林帶來的是一個夢想、一個新的世界,是一個可以帶給她知識、幫助她完成夢想的人。

小記者:「這一次飾演妮娜的過程中,有沒有得到什麼收穫呢?」

陳昭瑞說,徵選上妮娜這個角色、演一齣寫實戲劇,這個挑戰本身就是收穫。除此之外,得以回歸生活、讓自己重新思考、歸零也是很棒的。「生活如果有太多恐懼,表演會變得迷惑、不乾淨。放膽生活吧,找回在舞台上的自在感。」昭瑞說。

  最後,昭瑞說,「最好的表演老師是生活」,讓自己歸零,去一點一點的找到心裡的妮娜。

《海鷗》演員亮相

伊琳娜

伊琳娜:「我是演員,我不是開銀行的。」

    「我不是上帝,我是個女人。」
    「我是一個女人,也和任何普通女人一樣。」
特列夫:「……我這個母親呀,真是一個古怪的心理病例啊!沒錯,她
    有才氣,聰明,讀一本小說能夠讀得落淚,能夠背誦泰戈爾的
    全部詩篇,伺候病人也溫柔得像一個天使;只是你可得當心,
    千萬不要在她的恩前稱讚別的女演員!……而且,她迷信,她
    永遠不同時點三支蠟燭,她怕十三這個數字。……」





特列


特列夫:「我的才氣,比你們加在一起都還多!」
    「我母親不愛我。」
    「我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在大學裡讀到三年級就退學。我什
    麼才幹也沒有,我一個小錢也沒有,我不過是普通小市民而已
    。你知道,我父親就是普通的小市民,所以,每當在她的客廳
    裡承蒙那些演員和作家注意到我,我就覺得他們在在打量我有
    多麼微不足道——我猜得出他們思想深處想的是什麼,我感到
    受侮辱的痛苦……」
伊琳娜:「你這個頹廢派!」
索 林:「你有成見,覺得你母親不喜歡你的劇本,所以你才煩惱,就
    是這麼回事。」



妮娜

妮 娜:「我是一隻海鷗。」
    「我不知道這兩隻手往哪兒放,我不知道怎樣在站在舞臺上,
    我不能控制自己的聲音。」
    「我是一個真正的演員了,我在演戲的時候,感到一種巨大的
    快樂,我興奮,我陶醉,我覺得自己偉大……。」
    「一旦你需要我的生命的話,來,就拿去吧。」




特里果林

果 林:「有的時候,人常被一種念念不忘的心思縈繞著,比如說,就像
    一個人日夜在夢想著月亮那樣;我也有這種念念不忘的心思。一
    個思想,日夜地在折磨著我:我得寫作,我得寫作……我得……
    一篇小說幾乎還沒有寫完,卻又必須開始寫一篇新的了。」
特列夫:「他是一個聰明、簡單、有一點憂鬱的人;你知道,很文雅。他
    還沒有四十歲,可是已經很出名,而且夠有錢的啦……」
伊琳娜:「誰一恭維他,就把他弄得很窘。」
妮 娜:「比如像您吧——這是一百萬人裏才有一個的,——就享受著一
    個有趣的、光明的、充滿了意義的……生活。您真幸福……」

2011年9月13日 星期二

2011戲劇學院秋季公演《海鷗》

戲劇文學經典‧契訶夫‧四幕喜劇《海鷗》




 
契訶夫:「……這是部喜劇,有三個女角,六個男角……有風景;劇中有許多關於文學的談話,動作很少,很重的愛。」


契訶夫《海鷗》是劃時代的,不僅開闢了歐洲現代戲劇的新疆域也成就了莫斯科藝術劇場。《海鷗》在一個簡單「愛」的情節裡深藏著高飛、追尋理想的主題,講述知識份子的自閉與自私,以及生命裡愛的迷惘與痛苦的永遠輪迴。

製作人:陸愛玲 靳萍萍
執行製作:詹惠登 曹安徽
導演:葉子彥
舞臺設計:王世信
服裝設計:靳萍萍
燈光設計:李俊傑
舞臺技術設計:楊金源
音樂設計:許哲綸
表演指導:徐華謙
動作指導:黃志雄
舞臺監督:楊儒强
平面設計:吳叔凡
劇照攝影:劉悅德

演出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
               (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一號)
演出時間:20111111121819 730 pm
1112131920 230 pm
演出劇評會:20111120  1800PM
    價:450/   

◆購票請上兩廳院售票系統http://www.artsticket.com.tw 
    或兩廳院售票端點

全台7-11及萊爾富超商皆可購票

◆【北藝大戲劇系演出行政組】02-2893-8772 
    (20人以上團體優惠票亦請聯繫此專線)


Facebook:請搜尋「戲劇系」、「 2011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秋季公演海鷗」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小曉琴的訪問稿

Q:請問你飾演的曉琴年紀多大?


A:十歲,童年時的曉琴。




Q:這個角色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麼?

A:這個角色最吸引我之處在於,她是個孩子,但她卻被迫不能成為只是個孩子。人在遭遇苦難的時候,多半不是顯得很軟弱,不然就是變得特別堅毅,如同嫁入林家的每一個女人那樣。曉琴和其他女人最大的不同處境在於,她沒有選擇,在她出生那一刻,在奶媽把她抱在手中那一天,她就註定要成為霧裡的女人。她唯一的選擇是成為一個早熟的孩子,因為如此更顯堅毅,更為動人。



Q:詮釋這個角色時,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

A:就像剛才提到的,小曉琴是個孩子,但也已經不是個孩子,因為被迫早熟的緣故。在揣摩和實際排練的過程裡,我發現,要當個不是孩子的孩子真的好難,對曉琴來說很艱難,對飾演曉琴的我來說也很困難。所有的心情與反應,都比原本想像的複雜而多面向。但當越挖越難以理解的同時,又會忘記,其實身為一個孩子,再怎麼複雜,也都只是源自那個再單純不過的出發點──對於最初那份母愛的需要。這是很純粹但也很巨大的力量,所以非常難。



Q:有沒有什麼印象最深刻的事?

A:有一次給華謙老師磨戲,花了超過半小時,我卻以為只過了十幾分鐘。
結束了以後感覺剛才老師給的筆記倍突然放鬆的腦袋開始釋放出來,好像冰塊瞬間再溶化一樣,一發不可收拾。才發現在排練場的當時,有多難得的專注,而平常都是遠遠不夠的,不夠專心、不夠用力、不夠知道自己正在做些什麼。



Q:有沒有想要說什麼話?

A:希望每走一次戲,都可以多了解小曉琴、更了解自己一些。進劇場之後的感覺很微妙,大家忙亂的樣子很凶神惡煞也很美麗。謝謝所有這些人,是他們和我一起完成小時候的夢──在大大的舞台上演一齣關於「人」的戲。